翻板閘門的發展歷程
水力自控翻板閘口是我國水利工程技能人員歷經四十多年的艱苦奮斗,研發出來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一種節能、環保型閘口。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第一代水力自控翻板閘口誕生,先后經了橫軸雙支鉸型、多支鉸型、滾輪連桿式和滑塊式水力自控型四個發展階段。自1982年以來,第三代滾輪連桿式閘口便開始廣泛應用。特別是1990年以來,廣大工程技能人員刻苦鉆研、重復實驗,從理論到水工模型實驗,再到工程實踐,近幾年總算規劃研發出第四代新式滑塊式翻板閘口。該閘口無論技能規劃、生產工藝,仍是使用性能,均產生了質的飛躍。
從技能視點上來講,翻板閘口發展過程中幾個明顯的進步:
(1)1982年初規劃的面板鉛垂水流方向的雙支點滾輪連桿式閘口:該種翻板閘口采用雙支點帶連桿方式,在實際運行過程中,能根本滿意工程需要。但不容否認,這種閘口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在某些水力條件下容易發生小開度振動敲打現象,雖然短期內不至影響到整個閘壩的安全,但長時間的小開度振動敲打會導致翻板閘口底部和固定壩的疲憊破損,以致閘壩漏水嚴重,直至造成整個翻板閘壩工程的損壞。別的,其初發動水位較高、而回關水位偏低,難以滿意用戶的使用要求。
(2)1983年下半年規劃的面板向下游有必定的預傾視點的滾輪連桿式閘口。
上一條: 液壓升降壩的工作原理
下一條: 液壓壩面臨的挑戰